作者:李雪雯2012/04/06
假設QE1、QE2的資金大幅回流,美國的哪些標的最值得投資?而原本放在新興市場的錢,是不是該全數撤退?還是要視特殊產業而定?
一直以來,全世界投資人都在關心美國聯準會,是否會真的祭出第三波的量化寬鬆(QE3)政策?儘管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表示,美國聯準會(Fed)可能在4月會議暗示推出此一政策。但是,從最近的一些蛛絲馬跡當中,或許能提供投資人一些啟示及想法。
例如就在幾天前3月27日的《經濟日報》便曾報導「債券天王」葛洛斯在最近一封致投資人信中,建議客戶準備好「大逃亡」,因為低利率等有利市場的政策即將反轉,將帶來強大逆風。
葛洛斯預測,債務膨脹、低通膨、低利率等過去數十年有助提振市場的因素即將反轉。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尤其是去槓桿化,將對市場造成強大逆風。在這樣的趨勢之下,他認為投資人未來幾年將受困於低報酬世界。
但是儘管債券的投資報酬率只有4%,葛洛斯卻仍然看好債券勝過於股票。他表示如果投資人難捨股票,則最好投資有固定配息的股票,而不是像蘋果一樣的成長股。
至於當天的《華爾街日報》,也報導有一些大型的資產公司(當然也包括葛洛斯所創辦的全球最大的債券型基金公司-Pimco在內),因為受到美國經濟前景改善的鼓舞,紛紛投入購買美元的行動。
更重要的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不但已經打雙底(W底)完成,更在4月4日時,上漲到3.42%的新高點。技術分析人員認為這代表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已經「打底完成」,準備要開始另一波上升走勢。
由於債券殖利率與價格是呈反向走勢,同時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通常呈現相反的走勢(債市漲則股市跌;股市漲則債市跌)。因此一般來說,當美國公債殖利率走高,代表美元走強、股市轉弱。
事實上,已不少市場人士已經開始擔心:假設4月份時,美國聯準會有沒有可能「不如期推出量化寬鬆」,而是「QE3不推了」?這樣的考量也並非不可能。
這是因為最近半年以來,美國所公佈的許多與經濟相關的數據,雖然也不乏有不如預期的部分,但是根據外電的報導,美國2001年第四季的經濟擴張速度,已寫下近1年半之最。
筆者認為,如果對於美國經濟正向的消息持續增加時,恐怕所有目前重押在「非美國」市場的投資人,都該開始仔細思考「如何退場」,而恐怕不是「逢低加碼」了。
因為根據4月4日的外電報導,在美國聯準會的會議紀錄公布,顯示相關官員對於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興趣降低」之後,便讓國際外匯市場中的美元兌其他貨幣匯價大幅走強。
對於所有投資人來說,「假設沒有QE3」的最大意義便是:美國有可能把之前大部分QE1、QE2所散佈在全世界的錢(兩者加起來總計約有2.3兆美金),都「吸回」美國去。
因為沒有QE3的前提是「美國經濟確已復甦,而聯準會為了避免市場資金過於泛濫,而停止持續了好一陣子的貨幣寬鬆政策」。既然如此,原本因為投資美國前景不佳,而跑到其他各地「賺錢」的資金,除非有比投資美國更好的理由,否則都有可能陸續回流。
至此,投資人可能會進一步關心:假設QE1、QE2的資金大幅回流,美國的哪些標的最值得投資?而原本放在新興市場的錢,是不是該全數撤退?還是要視特殊產業而定?筆者綜合了幾位市場人士的說法,提供投資人以下的建議:
當這筆散佈在美國之外市場,並且造成相關股市及房地產市場飆漲的龐大資金,一旦被抽回美國本土,其中的價格修正幅度恐怕是相當大,而且是極為可觀的。
對於廣大的小小投資人來說,永遠都只是位於市場叢林中「食物鏈」的最下游。只不過,當金融大海嘯席捲、呼嘯而過之前,較為敏感的人總是可以從環境氛圍中,「聞」出一些蛛絲馬跡的。
首先,深入股市及房地產市場的外資,為了要先能脫身,勢必要靠拉高或壓低出貨的方式。假設是拉高出貨,散戶如果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而踴躍入市搶買,其下場恐怕就是讓自己成為最後一隻老鼠。但以台灣為例,因為之前課徵證所稅的疑慮,已經向下修正一大波,且融資餘額也大幅縮減,比較有可能的方式恐怕是壓低出貨一途。
特別是沒有基本面撐盤的股市(包括個股)、房市,甚至是已經炒得老高的原物料在內,待這一波資金大退潮之後,恐怕是第一個受傷的重災區。因此,只要沒有「無基本面支撐」-經濟成長率減緩的市場,以及沒有實質住房需求的房地產市場,將是外資優先找尋退場的標的。
其次,這些熱錢在美國境外流竄及投資的時間,也非短短的一、兩個月了,更何況有部分資金回流,也不至於達到「一滴不剩」的境界。但為了流動性風險的考量,這些資金一定要待在市場大,未來容易進出的市場(例如台灣及中國大陸),以便能讓資金的獲利「極大化」。
因為就以中國大陸為例,儘管目前大都會地區「打房有成」,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如果再繼續「狠狠地」打房,未來中國領導人恐怕得擔心「經濟成長率無法保7或保8」所引發的後遺症。
再以台灣來看,儘管「高房價不利居住正義」的口號在政府官員口中一再重複。但是,如果能「壓低大台北地區房價,而拉抬以外的房價」,不但能讓民眾降低「大台北地區房價『恨天高』」的錯覺,還更可以靠高房價,讓GDP數字「變得稍微好看一些」。
最後回到美國市場,不論從美股已經突破上波高點,以及當經濟開始復甦時,美國國內利率水準有可能向上攀升,進一步壓抑了美國股市的上漲幅度,並且會出現「短空」的情形。
但是展望未來一、兩年,在景氣前景確認的大前提之下,做為全世界各國中,經濟景氣「較少雜訊」的國家之一的美國,仍然不免會被納入整體投資組合當中的最大一塊。而除了美股之外,另一個較具投資相的,應該就是因為次級房貸風暴而慘跌,價格經過大幅修正過的美國房地產。
延伸閱讀:
.政府打房後,台北房市急縮
.政府打房,打了交易量,沒打到房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