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雯2012/04/27
投資人終究必須理解:投資前景不外乎「人」與「錢」這兩大標準。擁有了年輕的人口,才能產生龐大的生產力,進而促進經濟成長與財富的增加;而人才再加上錢財,才是能替投資大眾創造高額獲利的重要關鍵。
上個星期,筆者在採訪完一位醫生之後,對方突然拋出一個問題:妳有沒有一個值得長期投資的好標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筆者想從「美國夢」這個題目開始談起。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源於英國對美國的殖民時期,發展於19世紀,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全球的投資資金。
寫到這裡,讀者可能更是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了。追尋美國夢的美國移民與投資理財有什麼關聯呢?筆者認為,這裡頭就藏著未來得以長期投資理財的密碼在其中。
根據4月23日《朝鮮日報》引述前東京大學教授、日本銀行副行長西村清彥的說法指出,「老齡化引發的人口結構變化」是西歐金融、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

西村清彥提出的依據是「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率」,該比率反映由幾名生產年齡人口(15至46歲)撫養1名老年人和兒童等非生產年齡人口。在日本該比率 1990年以2.3名達到頂點後呈下降趨勢,引發了房地產泡沫破滅和金融危機。
在1990年時,是由2.3名年輕人撫養一名老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的生產年齡人口,承擔起撫養老人和兒童的重擔。該比率下降意味著人口中心從消費旺盛的年輕階層轉換為高齡者。也就是說,年輕人口增加推動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 (bonus)」時代結束,進入老年人口增加導致消費和生產減少,福利費負擔猛增拖累增長率的「人口負擔(onus)」時代。
該篇報導引用人口結構變化論者的主張指出,繼西歐發達國家後,中國、韓國也將面臨危機,全球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的可能性很大。西村清彥預言,韓國、中國、新加坡的生產、非生產年齡比例,將在2010年至2015年達到頂點後回落,屆時將很可能面臨危機。
而這一主張,也成為最近在日本盛行的「中國泡沫破滅論」的理論依據。由於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因此老齡化速度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快。此外,中國的生產年齡比率增長勢頭也放緩,引發勞動力緊張和工資上漲現象。
為什麼筆者會花這麼多的篇幅,進行以上人口結構的陳述?無非是因為投資理財的最終原則就是:所有最值得投資的方向,都將是以「經濟成長前景及動能」為最大依歸。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未來最值得有錢長期投資的地區,自當以美國為主。筆者在前一期(4月5日)的《我是人迷思338-投資市場大風吹!吹QE1、QE2的資金》專欄中,就曾經大大看好美國未來的投資前景。
其實總的來說,最重要的理由有二,其一就是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人口紅利」因素。其次則是與人的流動有關的「錢的流動」方向及趨勢。通常,錢會隨著人的移動而流轉。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前景之所以看好或看壞,除了人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錢。也就是說,如果只是單純進行「數人頭數」的競賽,除非他們有能力讓口袋裡「麥克麥克」,否則短期來說,依舊是成不了多大的氣候的。
因此,就算依照西村清彥的說法,美國的「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率」已經到頂,但是,由於美國是全球國家當中,移民政策最為開放,也是最吸引其他國家人民前往的國家之一,其中又以有錢人最為積極。
之前,大陸《中國評論新聞網》引述一項由美國調查機構所做的的研究顯示,美國高居全球最多人想要移居的國家榜首。全世界一共有6.4億人想要移民美國,光是中國大陸,就高達2200萬人。
2011年4月,大陸招商銀行與貝恩管理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個人可投資資產(不包括自住性房地產和流動性較差資產的私人財富)在1000萬人民幣的高淨值人群中,有60%受訪者已經完成或正在考慮投資移民;在可投資資產過億元的富豪中,有27%已完成移民,47%表示正在考慮。
也有報導指出,近20多年來,大陸派出的1百7萬留學生,但只有27.5%選擇回國。這群龐大移民潮,在大陸方面看來,最心疼的是人才跟資金,也就是真正的「人財兩失」。
另外以4月5日《大紀元》網的新聞引述,根據全美地產經紀協會(NAR)提供的數據,中國人是目前美國房屋市場的第二大外國買家,僅次加拿大。調查顯示,大約有一半的中國富豪考慮要在國外居住,他們的第一選擇是在美購房置業,以圓美國夢。
報導中指出,中國人對美國房地產的興趣在美國房市危機中急升,房屋價格的下降使其更具吸引力。NAR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中國人在美的購房總資產在74億美元,比一年前上升24%。2011年度,來自中國和香港的買家花費17.1億,在美購置商業類地產。而這個數字,是2008年的4倍以上…。
事實上,對照美國股市的長期走勢來看,儘管中途會有較大幅度的下挫,但是整體來說,多少還是能夠顯現出「長期趨勢向上」的格局。從簡化的角度來看,美國正是以聰明的手法,吸引到全球的人材與財富。也因此可以透過資本的累積與人材的創新,不斷造就出一波比一波高的經濟成長。
至於日本及西歐等國家,之所以會走上「人口負擔」與「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當中,老實說與其「嚴重排外」的心態不無關係。儘管這與國家歷史文化大有關係,但對未來長期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嚴重影響,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筆者認為,「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率」這項標準,是一個檢視投資方向的非常不錯的指標。同時也依據國內主計處所公佈的資料,繪製了一張「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率」的表格如下

一般生產年齡人口是指15~45歲,由「15~44歲的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來看,高峰期是出現在1995及1996年;而由「15~49歲的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來看,高峰期則是出現在1998、1999年。
從這張表上來看,「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仍有其應用上的迷思,值得投資人特別注意。當「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率」由高點向下時,並不代表所有投資標的的價格,從此便一落千丈,沒有價格增加的可能。
以日本房地產價格變動率為例,就算在房地產泡沫之後,儘管價格增長率變小,但仍有小幅「正成長」的可能與機會。也就是說,「生產、非生產年齡人口比」是泛指一個長期的趨勢及方向。如果沒有外力的介入(外來的投資)的既定走勢下,這個指標是有其長期適用性的。
另外筆者想要強調的是:雖然長期看好美國市場的投資前景,但並不表示其他市場(包括即將在10月份舉行「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中國大陸股市)不會出現短期政策利多刺激下的上漲行情。
然而,投資人必須了解趨勢大方向不可逆的道理,硬是拉抬起來行情,「爬」得越高,之後摔下來的也越重。聰明的投資人在搶短線行情之際,也千萬要小心避免讓自己成為最後一隻老鼠。
最後,投資人終究必須理解:投資前景不外乎「人」與「錢」這兩大標準。擁有了年輕的人口,才能產生龐大的生產力,進而促進經濟成長與財富的增加;而人才再加上錢財,才是能替投資大眾創造高額獲利的重要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