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連結

fb讚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天下雜誌精選文章: 〔破解觀點〕李雪雯:文林苑後記 都更新力量

天下雜誌精選文章
天下雜誌幫助您掌握最前瞻的觀念與趨勢,與世界零距離,與台灣超連結。榮獲亞洲出版大獎、亞洲卓越新聞獎首獎等,在混亂的世界中,天下雜誌給您一束最清晰冷靜的聲音。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破解觀點〕李雪雯:文林苑後記 都更新力量
Apr 5th 2012, 02:57

作者:李雪莉2012/03/30

王家的都更爭議,沒有因房子被鏟平而「人走茶涼」。事情正開始起變化。原本只是一家人的恐懼,如今出現集體關注與焦慮。愈來愈多人關注都更的遍地開花。

昨夜七點到十一點,在王家被拆的老宅前,在已找不到門牌的士林前街五巷十四號前,捷運廣場上開啟了「都更講堂」,主題談的是「魔鬼的城市和都更陷阱」。這個只在臉書和社群網站宣傳的活動,卻吸引了兩百個人下了班,下了課來聽講。

頭頂上捷運每兩三分鐘在跑,聽課環境嚴重受干擾,議題又如此複雜、專業,講者拿著小小的擴音器賣力講著,兩百人卻能聚精會神聽著,一站就是三小時。

兩百多人中,多數是關懷都更的年輕人,也有不少士林福林橋下的住戶,還有來自北投和中正區正被劃入都更的住戶。他們等到九點半演講完,趕緊抓著都更學者猛問:我家也被劃入都更,是不是得參加都更,才能保住房子?我們鄰居說好不都更,會不會有人背棄我們,被壞的建商各個擊破?

王家已不是個案。都更正在你我身旁上演。

目前北市每十戶就有七戶是都更潛在戶(二十年以上屋齡),不只高屋齡有機會「被都更」,連仁愛路屋齡僅八年的大樓的十多位住戶,都必須透過行政訴訟才免於都更、保住房子。遍地開花的都更公司,正像鯊魚般尋找獵物。

王家的故事帶出恐懼,也帶出了幾個當前都更必須打破的迷思:

首先是「惡法亦法」的迷思。

在主流意見下,建商依都更條例「合法」圈地、「合法」拆遷、「合法」獲利,有權者也只是「依法行政」。但大家都忽略了都更條例的違憲性。事實上,主管機關在適用法律有疑慮時可以提出釋憲。當權者拆房後再說法令有瑕疵,只是迴避責任的遁辭。

違憲的惡法例子不少,過去刑法一百條箝制人們自由,一開始也都有合法性,但廢除刑法一百條的運動就是挑戰其正當性,拒絕讓人民「吞下惡法」;這種例子在外國也有,當初德國迫害猶太人,也完全合法;而德國紐倫堡大審後,也揚棄了「惡法亦法」的主張。

其次就是「多數人vs.少數人」的迷思。

囚徒的困境

都更過程中,存在的兩造關係,其實就只是建商vs.住戶,而不是少數住戶對抗多數住戶。都更過程是一個資訊極度不對等的關係,這給予建商各個擊破的操縱空間。住戶往往陷入「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中,在資訊不充份情況下,只能選擇對自己不利卻相對安全的選項,那就是與建商合作、乖乖參與都更,否則會付出慘痛代價。

長期協助都更受災戶的台大城鄉基金會劉鴻濃律師說,他們一開始跟士林王家講清楚,如果在拆遷前,隨時可以跟建商達成協議,起碼比照其它都更戶的待遇,舊房換新房。若抗爭後被強力拆遷,只能拿錢走人,不一定能換新房。

王家放棄了一般人會做的「理性抉擇」,決定抗爭到底,也因此遭來貪婪的污名和「釘子戶」的標籤。未來兩造能否協商,不得而知;就算釋憲案成功,王家也要不回房子。

但這場悲劇現在卻轉化成力量,變成新運動的起點。

都更講堂前,工地的一頭,佇立著亢奮的怪手,但這悲壯的空間卻意外匯集力量。

王家個案的發生,讓聲援的律師和教授不諱言,他們能開始釋憲,有機會向社會檢討這部違憲的都更條例。也給了忙碌而過去無心關懷的市民一個思考的空間。蝸居的青年、辛苦攢錢買房的中產階級,願意學習更多專業知識和法條,並思考何謂居住正義、知道要關心鄰里,才不會被建商利用或孤立。

這也重新叫我們目睹有權者的慣性或懦弱。包括要求掌權者勇於站在人民和「公共」的這一方。因為,有權者可以做得更積極,為社會的美好帶來改變。

內政部長李鴻源說要在一個月內提出檢討報告,在這期間,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集結,才能給政府足夠的民意壓力,抵抗建商遊說。

挪一挪你的屁股,今晚走到士林前街捷運下的都更講堂吧。在現場,除了感受房子被拆的蒼涼,也趁機累積知識的能量,為未來可能面對的都更難題做後盾。

有時,悲劇能給自己和社會,重生的力量!

延伸閱讀:
【文林苑現場直擊】中產階級不得不知的「變形都更」
政府拆士林王家合法嗎?看懂文林苑爭議
一分鐘搞懂》師大夜市、文林苑…還原4大都更爭議現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