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連結

fb讚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業務技巧 - Google 新聞: 高盛的"定時炸彈":一面打著"顧客至上"的旗號 一面利用"財務技巧"謀利 - 中國經濟網

業務技巧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高盛的"定時炸彈":一面打著"顧客至上"的旗號 一面利用"財務技巧"謀利 - 中國經濟網
Apr 10th 2012, 00:07

本刊記者 曹海鵬 | 攝

  "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最具破壞性的。"3月13日,高盛集團前執行董事兼歐洲、中東與非洲區衍生品業務經理格雷格·史密斯在辭職後給了老東家致命一擊。

  "客戶利益至上"的另一面

  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和首席運營官蓋瑞·柯恩回應稱"史密斯的一己之見沒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沒有真實反映高盛如何對待客戶"。高盛中國媒體關係部Angela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高盛在30多年前就為自己制定了"14條業務原則",其中第一條便是"客戶利益永遠至上"。

  然而,這樣的解釋公眾並不買賬。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范立夫對《中國經濟週刊》說:"2003年的'中航油事件'和20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已經宣告了高盛道德的破產。"

  "14條業務原則"第三條規定,"我們的目標是為股東帶來優越的回報,而盈利則是我們實現優越回報、充實資本、延攬和保留最優秀人才的關鍵。"

  這或許正是高盛的成功"秘籍":一方面,打著"顧客至上"的旗號,努力與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也為其股東謀取最大的利益。

  屢遭詬病

  追溯2009年歐債危機,希臘看似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殊不知高盛才是"幕後黑手"。高盛在預知高風險的情況下,仍利用所謂"財務技巧",幫助希臘加入了歐元區,也為自己賺得了不菲的佣金,在歐洲的金融市場中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范立夫說:"高盛現在是一個很大的集團,它擁有很多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一方面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另一方面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這樣一來,有時高盛就會誘導客戶做出某種對自身不利的行為。"

  "客戶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購買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提供者和購買者之間資訊不對稱。"范立夫對記者說,"像高盛這樣的大集團常常是價格的決定者,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能夠很大程度上對金融產品的價格產生影響。"

  據《紐約時報》報道,商品交易員出身的貝蘭克梵在接任高盛CEO後,便開始引入用以記錄員工每天的利潤和損失的"銀行家記分卡制度"。"高盛的激勵機制已經被扭曲了",范立夫直言不諱地批評,"這會誘導員工做出損害顧客利益的舉動。"

  "我們只是為了清楚地看到他們每天的損益,以便對員工工作做出評估。如果客戶利益被損害,高盛會認真處理。"高盛中國媒體關係部另一名員工Vicky這樣回應。但當記者追問會作何處理時,她卻避開了這個話題。

  監管待強化

  聯訊證券首席分析師文國慶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銀行家記分卡制度只是強化手段,不是導致貪婪的根源,要改善的是監督機制"。

  這首先需要在公司內部建立"防火牆"制度。"但這遠遠不夠,各銀行應定期向社會公開其資金去向。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應在不提前告知的情況下進行不定期檢查,避免其操控市場。"中國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對《中國經濟週刊》說。何志成擔憂,監管機構也可能被收買。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丁純也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現有監管無法趕上金融衍生化的步伐。"衍生化會使投資風險轉移或分散,在風險轉移和分散的過程中,必然導致風險的加劇。要實現對衍生化過程的有效監管,就必須控制金融衍生化的勢態。

  審視今日華爾街,對高盛的指控何嘗不是對華爾街的指控。只有控制虛擬化和衍生化的過度發展,並加強現有的金融監管力度,才能保證金融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責任編輯:郭彩萍)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