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連結

fb讚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知識經濟 - Google 新聞: 名家-以開放合作解決邊陲化危機 - 中時電子報

知識經濟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名家-以開放合作解決邊陲化危機 - 中時電子報
Apr 1st 2012, 21:05

     主題為「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昨起舉行3天。馬英九總統日前指出,今年是兩岸關係持續發展與開創未來的關鍵年,除肯定兩岸關係發展路線正確,也希望能落實兩岸經貿合作為主軸的努力。馬總統強調,5年後韓國外銷至美國的產品幾乎零關稅,加以韓日與中國大陸正協商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能進一步抵銷ECFA所創造的優勢,長期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

     面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依然動蕩不安,歐債危機造成亞洲各經濟體加強區域內經濟貿易投資合作的緊迫性,加快對外經濟合作多元化的壓力;「變革轉型、結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博鰲亞洲論壇關注重點。

     兩岸經濟成就截然不同

     在台灣積極推動經貿自由化之際,近日中國積極推出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並強調「五個共同」,遭到台灣當局極為強硬的反彈,雙方舉措似乎顯得較為突兀。但若由制度學派觀點檢視,兩岸制度變遷調適效率的不同,即可了解雙方意識型態決定的經濟戰略格局與戰略目標的不對稱。因此,導致兩岸加入世貿組織的十年間,卻有截然不同的經濟成就。

     回顧台灣參與世貿組織時,有關部門積極鼓吹入世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優點,並宣稱將創造充分就業的機會與縮短貧富差距的美好願景。但由於台灣缺乏全球經貿一體化戰略思維的高階文官決策體系,造成當今台灣嚴峻的經濟結構危機。政黨輪替下,官僚體系面對結構性失業問題束手無策,工資全面下滑引發內需市場疲軟不振;城鄉差距擴大、社會階層流動停滯與貧富差距惡化加劇台灣社會的深層矛盾。

     台灣忍痛吞下經濟惡果時,卻未曾省思,自身困境其實源起於公共政策的錯誤主張;1980年代末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崛起,共產主義瓦解,為加入區域經濟整合,1990年代台灣政經決策者堅定且快速的揚棄立國精神與主義,改為信奉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成為台灣參與經貿自由化與全球化的政治運動,在經濟理論方面大力宣揚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在政治理論方面堅持否定公有制、社會主義與國家干預。

     新自由主義導致M型社會

     由於新自由主義強調經濟自由化、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等公共政策主張;主張透過採取國營企業民營化與強化私部門在現代社會的角色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台灣未考慮跨國生產雖解決了節約成本問題,卻造成面臨結構性失業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問題。

     檢視台灣入世十年的經濟成就,主計處指出,台灣受到物價大漲的影響,實質月薪已退回14年前的水準。此外,財政部統計2010年最窮5%家庭平均年所得與最富有5%家庭平均年所得差距飆升至93倍,令人怵目驚心。

     不同於台灣以產業結構轉變為主,中國經濟轉型系以經濟體制變革為主要發展動力,透過制度調適效率的大幅提升,奠定了高速經濟增長的驚人成就。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共並未接受新自由主義學派主張,在入世10年間取得了重大經濟成就。迅速地從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躍升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國內生產總值也從2001年的11兆元人民幣增至2011年的47.2兆元,年均增長超過10%。

     在經貿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兩岸在亞太區域和平與穩定的互動,將直接影響全球面對21世紀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台灣為避免被邊陲化,應認真思考制度學派的觀點分析未來兩岸關係的路徑選擇;兩岸經濟要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雙方均需快速調整發展戰略;將過去對立與非均衡發展轉向協調發展戰略,厚植雙方「增長極」實力,促使相對落後地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接續能量,及時解決兩岸在亞太區域發展中各自遇到的矛盾與挑戰。

     面對亞太局勢的轉變,台灣在不斷擴大的全球經濟競爭中,不僅要保持一個公平、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還意味著要和其他國家合作,迎接一系列的全球挑戰。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