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連結

fb讚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知識經濟 - Google 新聞: 深交所副總經理陳鴻橋:金融創新助推新產業發展 - 香港新浪財經

知識經濟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深交所副總經理陳鴻橋:金融創新助推新產業發展 - 香港新浪財經
Mar 2nd 2012, 04:46

───產金結合新論

作者:陳鴻橋

引言

產業革命源於科技,成于金融。

百舸爭流,百帆競發;千軍萬馬,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中國各個領域的各類新興業態層出不窮,如雨後春筍,每個行業都隨時可能冒出新的亮點、新的龍頭,新經濟(新一代信息)、新服務、新農業、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六新")紛呈。中國正成為全球創業創新最活躍的地區。新興產業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相互滲透,引領中國在全球下一輪科技經濟競爭中搶佔資源制高點、戰略制高點。

在新興產業、金融創新實踐第一線基礎上,深入調查研究,充分掌握豐富、多彩的第一線素材,尊重、學習市場創新成果,只有如此方能准確把握中國新興產業發展的特殊規律和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尋求切實可行的產金結合之新路,更好地推進中國的產業革命與經濟轉型。

中國新興產業發展的四大背景

第一,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新階段。當前面臨兩方面轉型,一方面,向工業經濟時代的中後期邁進,對技術升級提出了緊迫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的"高速列車"正迎面駛來,知識經濟時代對材料、能源、通訊、生物、信息技術以及主導產業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

第二,消費升級正成為創新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從我國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向10000美元邁進的過程中,中、高收入群體人數眾多,增長速度快,分眾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旺盛,成為推動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市場原動力。

第三,技術創新正在邁向起飛階段。"中國製造"經過三十年的積累,目前正從市場份額領先逐步向部分技術創新領先演變,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已成為研發創新的主力軍。創業板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淨利潤增長率超過30%,遠遠高出GDP增長速度和其他類型企業增長率,有近5%的上市公司宣稱某項技術或產品居於全球一流水平,企業較多屬於輕資產型,盈利不像過去那樣主要靠機器設備、土地等固定資產來創造,而更多是靠技術、創新、人才、渠道、品牌等。

第四,中國經濟結構存在極大隱憂。大多數產業仍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這種產業結構決定了中國龐大的產出必然伴隨著巨量的資源消耗。現實的情況是,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更高的耗費速度、浪費速度並存。如果我們還是以目前這樣的高速度污染、耗費下去,中國經濟未來首先面臨的可能不是發展的問題,而是生活、生存環境問題!

轉變中的世界與轉型中的中國。世界經濟科技格局在變化,行業界限在變化。新興產業處於起步階段,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尚未形成,技術路線還有多種選擇,技術變革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的諸多領域如新能源、超材料、生命科學、新一代信息中,中國與發達國家甚至處於差不多的起跑線上,因而中國在轉型過程中,特別需要把握好切入點,中小企業、創業企業在新興產業中的地位至為重要,市場化主體的篩選、判斷、服務、創新能力至為關鍵。

中國新興產業六大新趨勢

考察中國新興產業新趨勢、新特征有助於我們系統性地檢討、思考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理念、方法與制度創新問題。

趨勢之一:以電子信息化與互聯網、移動增值服務為基礎的網絡經濟(新一代信息)將會形成中國最大的新興產業群,並在國際產業競爭中最具優勢,最有可能領先世界。以互聯網為核心,互聯網加上電視、電腦、手機,這樣的"1+3"平台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消費與服務平台。中國互聯網的眾多細分領域增速之高、用戶之多全球絕無僅有。2011年度中國互聯網增長最快的領域依次為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在線視頻、移動互聯、搜索引擎、網絡購物、在線旅游等,收入增長率同比都在50%以上。舉個例子,2011年網絡購物全年交易額達到7736億元,達到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4.3%,網購額增長67%以上。再比如手機與互聯網結合,在移動互聯領域中國會成為世界的領跑者,且最有可能率先超出美國。中國2011年底手機網民人數已達3.56億戶,比2010年末增長17.5%,增加5285萬人。移動互聯網收入規模同比增長1倍。中國不僅手機用戶的數量全球最多,關鍵是每個月手機用戶平均通話時間達到500分鐘,遠超過日本與美國的200分鐘。2015年手機網民將達到5億,這將會是怎樣的景象?給社會生活與企業商業模式帶來怎樣的變化和衝擊? 再看看"書店現象"。由於受到網上書店的影響與衝擊,五年前大家推崇的連鎖書店模式舉步維艱,紛紛倒閉。而"當當網"剛剛開始盈利時,從2009年開始"電紙書店"突然崛起,連續二年國內電紙書的收入增長達300%,但2011年以來電紙書受到iPad的衝擊,"手機書店"也暗潮欲湧。從連鎖書店到網上書店、電紙書店和手機書店,短短五年時間,產業升級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技術的發展趨勢越來越不容易把握。2011年度中國創投投資項目最多的首推互聯網,一批新興互聯網應用形式與新一代互聯網企業群體開始湧現,但較多還是選擇在海外上市,值得我們深思。

趨勢之二:中國創造將進入快速發展期與關鍵突破期,正處於從量變向質變轉化的"臨界點"。突出體現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關鍵創新。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的技術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從創新內涵上則體現為獨特性、領先性、關鍵性、應用性、延展性、可持續性。檢驗"中國創造"的特征,要看產品與技術應用的效果,要有較高附加值,自主掌控,能替代國際先進技術,在成本、質量、效率、安全性能等四個檢驗指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能有效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土地、勞動力、資源、能源等資源消耗,提高全社會營運效率、工作和生活質量,增強安全性能。五年前中國汽車行業協會預測汽車領域中的關鍵性核心部件───發動機還需要二十年左右時間趕上日、德的技術水平,而現在看來可以大大縮短這一進程。英國路透社專文列舉中國領先美國的七大技術,如超級計算機、高鐵、超高壓輸電、煤燃燒、第四代核能、新能源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技術等,國際科技文獻論文總數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3年全球專利申請量也將超過美國。

趨勢之三:"中國服務"將與"中國製造"並駕齊驅,中國也將成為世界上的服務業大國之一。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第二大居民消費國。中介、外包、生產性、高技術服務還只初具規模,同樣急需做大做強。商業連鎖開始成為現代服務業主流,過去五年國內100強商業連鎖店銷售額與店鋪數保持20%以上的增幅。商業連鎖不只是開店鋪的概念,重要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經營和管理,更反映整個國家的管理水平和普通勞動者的職業素養。它依賴可複制的標准和流程,而流程則需要很長時間積累,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實踐、修改、優化、試用。成功的連鎖經營需要把連鎖店每一個環節進行精確的細致的量化分析,要建立強大的後台體系、研發體系、培訓體系、電子化控制體系,隱含較高的研發和創新的元素。商業連鎖店流程的構建與服務的創新不亞于技術發明。

趨勢之四: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迅速興起。5000年中華文明與56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正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而且這種特有性文化不容易被人複制。文化產業過去存在機制問題,缺乏科技應用,缺乏創意,缺乏企業化、商業化經營的思維和模式,不能轉換為生產力和具規模的產業。十年前我們看的電影電視以及熟悉的明星大部分是港台與好萊塢的,現在已完全不同。最近五年我國國產電影票房收入複合增長率40%,2010年電影票房收入突破100億元。連台灣的金馬獎獲獎者大部分都是大陸明星。藝術品市場異軍突起,2010年交易額已位列全球第二。好萊塢的中國元素、中國電影的好萊塢化正成為一種趨勢。把中國最有優勢的文化和科技結合,和商業模式結合,和資本結合,使它變成優勢產業。同時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商業附加值,改變人們對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印象。

趨勢之五:現代農業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勞作方式。現代農業應該是農業生物科技與現代工業化生產、現代服務業品牌與渠道管理,以及特色性、不易複制的農業資源的結合。通過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生產。有人說養豬比電腦研發還難,反映了現代農業的科技要求與管理要求。中小板有一個海洋養殖板塊,包括獐子島、東方海洋、壹橋苗業等公司,它們擁有不可複制的海域資源,採用現代化、集約化的養殖開發技術,建立了育苗、養殖、加工、連鎖店的完整產業鏈,成為現代化的農業企業示範群體。農業是民生產業、穩定工程,但還是薄弱環節。

趨勢之六:新商業模式與各行各業結合,催生新興業態,在傳統的經營基礎上創造新的盈利方法與商業價值。如信息化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的結合;技術創新、服務創新與管理創新、需求創新的結合;看似簡單、傳統的服務行業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演變為高技術服務業;由動漫產業衍生的玩具、兒童消費品等,就是製造業與創意產業的結合,向製造業注入附加值、高端性服務等等。

當然,中國新興產業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曲折。更多的還是產業鏈低端,工農業產值差距越來越大,研發管理能力、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很薄弱。新技術不等同於創新能力,更不等同於新興產業,科技大國也不等同於科技強國。創新方法、理念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體制機制一直是桎梏,轉型維艱,存在深層次阻力。"計劃科技"、"政績科技"的痕跡仍很濃厚,"中國轉型陷阱"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中國新興產業的上述背景和趨勢表明,我們不能固守現有的經驗、傳統的思維、"想當然"式的評判來看待中國新興產業的興起。資本市場如何通過支持"三型六新"類企業(微小型、初創型、輕資產型以及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擴大行業覆蓋面而帶動創業創新活動,正需要理念、制度上的突破。創新實踐的多樣、多變本身就會提供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啟示與思路。這樣的背景和趨勢也決定了極需資本市場在經濟轉型、創新突破的關鍵時點發揮出關鍵性作用,資本市場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需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的需要,以資本市場的科學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科學發展。這也將是中國資本市場生命力的源泉。

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社會經濟制度重大創新與變革

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市場,滬深兩市市值居全球第二位,IPO融資數量、融資額將會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居全球前列。截至2011年12月31日,滬深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342家,總市值21.5萬億元,流通市值16.5萬億元。2011年滬深兩市全年新增IPO家數達到282家,占全球IPO總數的17%,股票、公司債合計籌資6780億元,IPO家數與融資額連續三年居全球前茅。

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帶來社會經濟的重大創新變革,資本的細胞將會迅速滲透到社會經濟各個角落。資本市場正帶來以下五個方面的改變,直接推動著金融體系的創新,並深層次改善新興產業發展的綜合環境與制度基礎:

(1)改變傳統的企業定價方法,動態的市盈率估值成為商業理念。隨著資本市場估值功能的釋放,企業以市盈率定價,而不再是以淨資產定價。要按企業的發展前景和風險、持續盈利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家的綜合素質來定價,要參考市場上同類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水平。2010年以來VC投資企業的平均市場盈率約10倍,大體相當於淨資產的3倍,中小企業估值大幅提高。

(2)改變企業做大做強的路徑選擇,為企業成長提供更廣闊的舞台。資本市場提供了豐富靈活的創新工具,如股權激勵、整體上市、股票並購等,企業整合生產要素的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國內資本市場最大的一筆並購額是平安銀行收購發展銀行,涉及交易額近300億元,其中90%用股權對價交易。2011年中小板、創業板有37家上市公司進行海外並購,有的正要約收購海外交易所的上市公司100%股權,走出國門。

(3)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與產業政策,為新興產業導航。目前中小板中70%、創業板中80%企業都屬於"新高企",創業板中近一半公司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範疇。資本市場青睞什麼類型的企業?創投在投資哪些創新型企業?這些來自最市場化層面的評價、判斷、遴選、決策的結果,就會形成傳導機制,引導國家的產業方向,引導企業的投資方向。根據清科創投研究中心的數據,最近六年間,創投資本投向廣義IT、環保節能、生物健康、現代服務業的金額是投向傳統行業的4倍。

(4)改變傳統的金融生態與招商引資方法。相對於傳統的招商引資,資本市場不僅可以直接融資和持續融資,還能帶動天使基金、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的發展和投入,具備更大的輻射、示範和集聚的能量。中國創投業正處於迅猛發展勢頭,成為全球創投最活躍的地區,2009年以來,新增風險投資金額超過了過去十幾年的總和。目前,VC、PE在北京、深圳、浙江等地區已經成為科技招商引資的第一渠道。2009年以來,國家級、省級上百只產業基金設立,目標規模達2000多億元。很多地方的商業銀行也在改變原有的金融服務模式,與創投、保薦機構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共同推出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品種,聯通直接融資體系,推動新一輪的金融創新。

(5)改變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催生與股份制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工商文明。傳統企業性質的區分主要是國有、民營之分,未來則更多的股份制與非股份制、公眾公司與非公眾公司的劃分,公司公眾化將成為現代企業的主要發展趨勢。通過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企業資信得以提升,從而提高企業投融資效率。中關村高科技園區2006年還不到100家股份制企業,而2011年已達到500多家,還有近500家正在股份制改造之中。從全國來看,2011年股份制企業總數已達到1.95萬家,比上一年增加4500多家。股份制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建立與現代工商文明相適應的股權文化、誠信文化、治理文化。

中國資本市場影響力、滲透力大幅度的提升,使得經濟學家們在過去三十年間所闡述的資本市場重大意義、必要性在社會經濟生活當中開始變成現實。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會成為繼土地承包制、國企改革、發展民營經濟之後又一次重大經濟制度的變革和創新,而這樣一次變革和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極為深刻,將構築起創業創新的平台,培養一批不僅在市場份額上,更重要的是在技術創新上領先全球的企業,動員、帶動更多有效資源聚集、服務于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這是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新使命。而資本的力量會使得中國這一輪產業升級,站在了新的起點和平台上。當然,所有這些改變要成為普遍的現實和創新能量的積聚,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構築以資本市場為紐帶、服務于新興產業的金融創新體系

我們應考慮新興產業的動態性、時代性與前沿性的特點,建立起與新興產業相配套的金融創新體系。

新興產業的基本特性需要從六個方面去認識:

一是廣泛性。不僅是技術創新需要我們重視,還有模式創新、服務創新、方法創新、工藝創新、應用創新、管理創新、流程創新同樣是創新的範疇,"創新"的概念本身也要創新;

二是綜合性。現代創新跨行業、跨媒介,更具綜合性與行業複合的特征,行業分類變得日趨复雜,很多經營活動不能簡單套用傳統的行業分類方法進行歸類;

三是關鍵性。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關鍵技術,產業帶動系數大,能引領技術與產業變革;能帶來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

四是優先性。要找准最有基礎、最有條件快速發展的領域,能率先突破、優先發展的強項;

五是應用性。創新更多的是指經濟活動領域的更新、發明與創造,有較廣泛的應用空間,能給社會經濟運行的成本、質量、效率、消耗、安全等帶來明顯的市場和社會價值;

六是動態性。今天的新技術或新模式很可能在明天就被更新的模式、更具創新能力的企業所替代,產業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過程。

正是因為新興產業所呈現出來的與傳統成熟產業相異的特點,選擇或支持創新型企業有四個難點:一是信息對稱難。產業升級換代快,技術發展趨勢不易把握,不同行業、不同業態、不同階段企業所呈現出的特征、風險不一;二是盡職調查難,工作成本高,專業性強;三是遴選培育難,需要強烈的責任心與耐心,需要合適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進行捆綁;四是風險控制難,企業規模較小,波動性大,抗風險能力弱。以上四點,使得單個金融機構、單一金融產品難以有效地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這也是當前中小企業信貸政策已經放寬,但銀行始終有後顧之憂的主要原因。需要突破傳統的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而從"新金融"的視角拓寬視野。

需引起重視的是,根據新興產業的特殊屬性和難點,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需強調四個"不宜":不宜局限於狹隘的製造業範疇,不宜局限於傳統的行業劃分標准,不宜局限於傳統的招商引資,不宜局限於簡單的行政手段。

在實踐中特別值得注意三種現象:一是低端化、概念化、重複化、同質化和快速過剩化。一些地區制訂出來的新興產業戰略相互雷同,不注意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缺乏細分化、差異化。二是以行政手段為主導。有的地方還是在按照十幾年前的那種思路,動不動就圈一大片地,以新興產業的名義圈錢圈地。其實物理性條件已不再是高新技術發展的最根本要素,最重要的是無形的軟條件(制度安排、機制、金融創新),應把硬件和軟件、有形和無形結合起來,根據區域的特點、優勢以及產業自身的演變規律,確立產業細分中的發展重點。三是以新的浪費、新的耗費、新的破壞搞所謂的"新興產業"。

因此,我們發展新興產業,要掌握三個原則:一是要尊重市場第一線產業實踐的成果,尊重市場化的判斷、篩選與評價機制,在已有的市場基礎上,突出強項和優勢,支持關鍵領域,關注薄弱環節。二是要注重將產業實踐、金融創新第一線的經驗進行總結、規範,使之成為可以推廣的政策措施與示範樣本。三是要根據新興產業的基本特點,制訂出與過往政策有所區別的創新性措施,尤其是構建以資本市場為紐帶的金融創新體系。"新產業"與"新金融"緊密結合,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發育不夠健全,適應新興產業發展要求的創新能力相當薄弱,金融體系脆弱。一方面,大量游資、富余資本不能及時有效地引入到實體經濟,大量中小微企業得不到金融支持,一遇風吹草動資金鏈極易斷裂,金融機構同質化,金融服務單一化;另一方面非正規、甚至違法違規的金融行為十分活躍,民間資金鏈、影子銀行等不斷在累積金融風險和隱患,也倒逼金融體系的變革和創新。而資本市場的杠桿撬動與創新資源動員的能力還遠未挖掘,資本市場外源權益性融資的"特長"還沒有得以充分施展。

具體而言,應突出金融創新要素中最市場化、最活躍、最能激活創業創新機制的資本市場特殊功能,積極構建以資本市場為紐帶、杠桿、導向,以中小、新型金融機構為載體、金融創新產品為工具的"新金融"體系,拓展新興產業與金融創新資源多方位、多層次對接、融合的方式、手段和渠道:(1)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為重點, 壯大直接金融體系,形成創業資本循環圈,廣泛動員民間富余資本向新興產業聚集。(2)以發展專業化、區域性、特色化的中小型、新型金融機構為重點,建立更加靈活的金融機構體系,為金融業向新興產業滲透創造更多支點,更大程度地發揮中小金融機構專注於支持中小企業的作用。(3)通過發展非標准化產品,豐富金融產品線,為新興產業金融支持提供有效的產品載體。在印度等國家還開發出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工具,在資產打包、信用增級、產品定價、風險匹配方面等方面採用新的金融技術。(4)以解決類似知識產權評估、定價、交易等特殊項目的專業性服務以及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等問題為重點,建立高效率的、專業型的金融中介服務體系,解決投融資對接的"橋梁"問題。(5)以政府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發展為重點,創新政府財政手段的運用,政府推動,借助市場化手段,提高政策資源運用效率與質量,為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金融資源向新興產業配置提供更多有效的機制或載體。(6)注重金融資源和要素的整合,大力推動金融支持各個子系統協同、協作機制的建設。金融要素與產品鏈完整才有"組合"、"協同"的基礎。不僅包括各類金融機構的協作,還包括股權質押貸款、小額貸款、創業投資、產業基金、天使投資、科技信貸、科技擔保、科技保險、中小企業私募債、科技租賃等創新手段、產品、工具的整合,形成"組合拳"。甚至也可以考慮圍繞"產業鏈"構建針對該產業上下游的投融資服務鏈。(7)以金融生態軟環境為重點,淡化產業園、開發區的地理空間概念,以制度創新為基礎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創新高新園區發展思路,金融創新體系與新興產業群相互滲透、相互依托,形成強互動。

當然,所有的金融創新要以風險控制、金融穩定為前置性條件,可持續,應能更有助於分散、化解系統性風險。

(作者為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本文系作者新著《新產業‧新金融───來自創新實踐第一線的調研報告》的前言,中國金融出版社)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