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話語
●大、中、小、微企業的立體發展,正是我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表現。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算是成長的煩惱。
●現在,在900萬家民營企業中,已經有一批大企業走在了市場的前邊,如果政策能助推一把,它們無疑會走得更好、更快。
●當我們在復雜工業化階段,決定向哪個方向走時,千萬不能因噎廢食。
有市場,就有波動;有高潮,就有低谷;有擴張,就有收縮……
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直面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日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王玉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落實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不能僅就民營經濟談民營經濟的問題,應從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入手,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特征,也是企業決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經過二十多年企業歷練和用心觀察,王玉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不過,他也清醒地看到,經過三十多年發展,民營經濟已進入復雜工業化階段。在這一階段,新問題不斷出現,一些老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民營經濟要順利實現整體升級、再次騰飛,需要跨越的障礙還有許多。
荒,是進入新階段的信號
記者:"荒"已經成為2011年的一個關鍵詞。缺錢、少人、沒地,幾乎成為每個民營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您怎么評價"荒"對民營經濟的影響?
王玉鎖:事實是這樣的。但它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且,荒也是相對的。發展的過程,資源永遠有限,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如果我們一切都按照想象力去做,或者說按簡單的想象力做的話,資源肯定不夠。所以我認為,現在認清所處的階段性特征、找準發展的方向,比什么都重要。媒體應該多宣傳經濟發展的方向性、趨勢性的東西。數百萬民營企業家需要這些信息。這一點,我體會很深。新奧集團六年前就開始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參加各級政府、政協組織的學習活動比較多,信息量比較大,慢慢就對經濟發展的趨勢有了明晰的判斷。
記者:最近關於"再實業化"和"去實業化"的討論比較多。在您看來,民營經濟現在處於一種什么發展階段?
王玉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今天,民營經濟發展已經三十幾年了。現在回頭看,每個階段的特征都很明顯。
第一個階段從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十年左右時間,就是簡單商品經濟階段。當時一些有商品意識的人,搞一些加工、短距離販運等。還有一批就是給國有企業配套的鄉鎮企業帶頭人。但他們基本處於輔助地位。
第二階段是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后,出現大批體制內的人下海。特別是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本世紀初,新知識經濟興起,傳統的制造業效率大幅提升,涌現出了一批新興的服務行業。這階段輕型工業在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的推動下,加速向重工業推進。
第三個階段從五、六年前開始,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結束。有人用"酸甜苦辣"來形容,我把它稱為復雜工業化階段。經濟體內的工業門類已經很齊全,發展態勢與前些年相比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各行業、各企業的決策和發展路徑,都出現了大量看似沖突的現象。比如,去年有一些企業家在加大工業生產投入,同時,也有一些資本從實業抽出成為游資,去炒作短線商品;有人提出"去實業化",向金融、產業資本轉移,有人則提出中國經濟需要"再實業化",加大對實業特別是基礎工業的投入,等等。
復雜的階段要區分層次性
記者:對於"再實業化"和"去實業化",您支持哪個觀點?
王玉鎖: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不能說支持誰反對誰。從簡單工業化到復雜工業化階段,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管理模式,也有不同的法律環境。現在出現的一些矛盾現象,都與各方面的配套,或者說沒有理清層次性有關。
記者:您所說的層次性指什么?王玉鎖:簡單地講,復雜的經濟體中,包括大、中、小、微各種不同發展層次的企業。每個層次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路徑,都有很大差別。
比如,曾經有一些記者問我,發展實業最苦惱的是什么?其實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苦惱。在做事兒之前,先去考慮這個地方設在哪兒,有哪些資源;地方解決了以后,要考慮人,誰來做最合適?人的問題考慮完以后,又要考慮這個事,涉及哪些大的方面。每個階段都不一樣。
民營經濟發展到今天,層次性已經非常明顯。一些小微企業正在創業階段,它們的訴求是先活下來再說。有的中型企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它們面臨的是擴大規模,還是轉行,比如轉向金融。再大一些,比如民營500強企業,主業穩定,利潤有一定保證,提效、降耗、清潔生產就會是它們自然的選擇。如果人力資源充裕,這些大企業還可以考慮進入其他一些政策鼓勵的行業。
大、中、小、微企業的立體發展,正是我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表現。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算是成長的煩惱吧!
記者:怎么才能消除這些煩惱?
王玉鎖:只要我們搞市場經濟,這個煩惱就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這是必然的。不要想著去消除它,應該針對發展趨勢做一些預判、引導,在立規矩上下功夫,其余的事情交給市場,交給企業家去煩惱。
比如,現在討論得比較多的民資進入金融業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制度上、機制上來規範,不要區分國有、民營。如果有投資人愿意開辦金融機構,可以。辦理貸款業務,就按著制度走,利息怎么算、多長時間還,采取協商方式處理。監管者主要提醒投資人注意放貸風險,至於是否盈利,那是投資人自己的事,自己的錢賠了也只能自己兜著。如果要吸收存款,那就要制定更嚴格的規定,社會公眾把錢交給你,你得拿出讓公眾和監管者都放心的措施來,達到標準,你就可以做,否則,再有實力也不行。不能把最終責任都轉移到監管者身上,應該用制度把風險交給市場來解決。
我們今天還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就是工業化與城鎮化都是在短期內爆發式推進,國外二三百年發展歷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在我們這里集中地出現了。因此,我們即使意識到企業轉型的重要性,也要注意保持合理的節奏。轉型就意味著一部分企業要被淘汰,如果淘汰得太厲害了,中國經濟會受不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我認為應該借鑒改革開放形成的成熟經驗,鼓勵一批企業先轉、先升級,在穩定經濟發展態勢的情形下,引導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加速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邁進。現在,在900萬家民營企業中,已經有一批大企業走在了市場的前邊,如果政策能助推一把,它們無疑會走得更好、更快。
升級的兩個關鍵是方向與成本
記者:今天的選擇,決定了明天的發展。您認為,對於民營企業升級的關鍵是什么?
王玉鎖:搞市場經濟,所有的企業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優化產品結構、升級企業管理,不斷地調試與市場的關係。關鍵是方向和成本。方向錯了,做得越好,越難轉身。方向對了,也要看手里的資源,能否支撐一直走下去。
記者:在您的觀察中,民營經濟升級可以預見的方向,有哪些?
王玉鎖:中央提出的兩個戰略應該引起我們高度注意,一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個是文化產業。中央的政策,都是經過長時間調研、各方論證,綜合各方意見討論后才出臺的。這比企業家自己的研究更具權威性和前瞻性。當然,這些政策總的來說還比較宏觀,投資只要抓住其中一兩個點,就可以了。
文化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兩個"蛋糕"都很大,但它們需要的知識層次比較高,而且投資周期都比較長。還有就是市場培育也需要很長時間,這也是投資的一個風險。
對於投資人來說,培育期是對能力和財力的考驗,也是對意志的磨煉。對政府來說,培育期則要采取與成熟期不同的產業政策。
我們常說,盛世文化興。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現象和載體。特別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就要上升,這時政策的杠桿作用就會非常明顯。比如可以出臺政策,將文化產品稅前列支,這樣企業乃至老百姓就會有一定的動力去消費,以后一些公司、企事業單位的福利可能就從油米面轉向電影票、歌劇票等,能夠撬動很大一部分市場。如果企業在文化產業上的投入也能稅前列支,作為成本,那么市場上的文化產品供給也會極大豐富起來。
產業培育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