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連結

fb讚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天下雜誌精選文章: 〔破解觀點〕杜書伍:重點在掌握最後20%的知識!

天下雜誌精選文章
天下雜誌幫助您掌握最前瞻的觀念與趨勢,與世界零距離,與台灣超連結。榮獲亞洲出版大獎、亞洲卓越新聞獎首獎等,在混亂的世界中,天下雜誌給您一束最清晰冷靜的聲音。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破解觀點〕杜書伍:重點在掌握最後20%的知識!
Mar 2nd 2012, 03:18

作者:杜書伍2012/03/02

相關關鍵字:

在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的追求成為個人、企業普遍的認知與渴望。「知識」之外,還有一個名詞是「常識」,兩者差異僅在相對的普遍性不同而已,常識是大多數人都知道,是每個人必備的基礎,而知識卻只有少數人才懂。因此,掌握知識的少數人得以憑藉知識來產生差異,創造出個人難以被取代的價值;在一個行業當中營運的企業可能很多,但是卻只有少數的企業能佔有獨特的市場地位,其原因也在於,能夠運作的公司都擁有該行業內的「常識」,但只有少數公司擁有獨具的知識(亦即know how),於是產生競爭力的差異。

所謂「隔行如隔山」,某個行業裡頭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對業外的人來說,往往都是非常特別的「知識」。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從業外走進業內,只要稍加用心,通常都能快速地大量吸收業內的「常識」,但這些常識對這個新鮮人而言,卻往往看起來都是「知識」(因為他是以業外的角度來看)。事實上,在某一項專業裡頭,幾乎有百分之八十都屬於「常識」,該領域裡頭的每個人都會,只有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才是真正的「知識」。而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很可能前兩年所學到的都只是該行業的常識。但是,有些人在學到了業內的常識之後,卻誤把常識當知識,覺得自己已經懂很多了,已經是專家了,不知不覺中開始自滿,停止了持續鑽研成長的腳步,能力因此不再提昇。這是許多人學習上常有的迷思。

光靠常識的人,猶如只有一招半式,應付一般性的運作尚可,有時也可以運作得很熟練,但是,針對每一次應用時可能遇到的細微不同,卻不見得能精準地拿捏每個環節該使幾分力、該如何變通,執行起來也就容易有隔靴搔癢之憾,好像做了,卻又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如果不能破除這個學習上的迷思,一個人將永遠無法掌握專業的精髓,即使經過很長的時間,能力依舊停留在初學者的層級,此時再來一位新人,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很輕易地把他取代掉。

舉例來說,規劃促銷活動以增加產品銷售,這是產品行銷的「常識」;但如何針對特定的客戶族群精準的規劃促銷內容配套,使得投入的資源集中用於激發潛在客戶的採購意願,則是「知識」,這也反映出一位產品經理的火侯與功力。又好比call center的人員,懂得如何與客戶適當應對,讓客戶感受服務熱誠都只是call center人員的「常識」;但如何從客戶過去的互動紀錄掌握客戶的採購特性,從客戶的語氣、用語「讀出」客戶當下的採購意願有多強,或是其面臨問題的關鍵點為何,則是call center人員應追求的「知識」。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家公司在長年的經營之下,往往創造、累積了許多獨有的知識,成為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但由於這些知識是內部相關運作的大多數成員都知道的,在公司內反而成為一種常識,也由於這些知識在公司內很容易取得,因此經常讓人輕忽它的價值,誤把知識當常識,不知深度體悟、善加利用,殊為可惜。

由於知識與常識之間僅是相對普遍性的差別,因此,只要知道某一項知識的人越來越多,則這個知識就會變成常識,在行業裡頭成為運作上的必備基礎,而不再是少數公司獨具的競爭力來源。事實上,所有的知識都在不斷地演變成常識,尤其資訊傳播工具的發達,使得知識演變成常識的速度加快,少數人寡占某項知識的時間隨之縮短。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公司勢必要持續不斷地產出新的知識,才能夠維持住既有的競爭優勢與市場地位,甚至擴大競爭優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基礎環境著手,營造出一個可以不斷創造新知識的文化與環境。

對一般人而言,個人獨立創造知識的難度很高,因此,融入好的文化與環境,在集體激盪之下加速汲取知識,並且共同創造知識,成為個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一旦無法融入好的團體,甚至脫離好的團體,吸收新知的機會便相對減低,很容易就喪失優勢,此為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的每一位工作者容易忽略之處,值得格外注意。

延伸閱讀:
誰是1000大企業 搶著要的新鮮人?
簡單就是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