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六個月里,俄羅斯政府一直在集中精力贏得大選。為了給自身的勝利添加響亮的注腳,他們現在必須把注意力轉向為國民帶來可持續性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目標。
最近創紀錄的資本外逃表明,投資者并不完全相信政府目前以生產基地擴大和多樣化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俄羅斯絕不可能與中國比拼勞動力成本,而是應該加速向后工業經濟過渡,讓高附加值產業和服務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中等收入國家,并且還需維持很大的公共開支,俄羅斯的勞動力成本和稅收都不算低。盡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上升,但仍然只有俄羅斯的三分之一,這使得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市場上擁有巨大的優勢。
俄羅斯政府一直嘗試通過行業補貼和設置高關稅壁壘來削弱中國的優勢。盡管這可能在政治上是受歡迎的,但也會延緩必要的生產力和管理改革,不利於俄羅斯產業提升競爭力。還會使得資本和勞動力被束縛在效益低下的企業上,而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創造收益豐厚的未來型產業。
如果政府把未來俄羅斯經濟的期望放在制造業上,那么就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生產力。這和目前的產業補貼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背道而馳的。
近年來,俄羅斯政府與許多發達國家一樣,試圖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國內需求,從而克服其結構性的問題。但是這只會造成通貨膨脹,提高對進口商品的依賴。它并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問題——俄羅斯的勞動力成本太高,不可能生產低品質的廉價產品,但同時也無力參與高端制造業的競爭。
有人稱俄羅斯經濟應該全面重組,從而能夠與中國競爭,就像在蘇聯時期所做的那樣。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靠的主要是宏觀經濟和體制改革,包括政府在經濟領域的高度干預。
然而目前的資本出逃水平表明,俄羅斯的投資人都對這樣的前景非常緊張。因此在經濟的大規模重組中,他們是靠不住的。
這是種絕望的說法。真正的出路不在於低價值的大批量制造——這一市場幾乎已經完全被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壟斷了,而是在於以高附加值為基礎的后工業知識產業和服務業。這才是真正的繁榮所在,這才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應該確保所有產業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這意味著要采取以下政策:實施自然資源稅,削減補貼和對較弱行業的貿易保護,減少對新建企業的監管和稅收壁壘。另外,重要的改革還包括加速私有化進程和經濟調節的整體放寬。
政府還需要讓投資者能夠放心地投資,而不必擔心將來會被政府隨意沒收或受到監管措施的干擾。這意味著政府要認真對待私有財產權,由司法機關予以保護,不受行政手段的干預。法律制度必須是公正透明的,真正從政府中分離出來,保證司法裁決的政治中立性和連續性。要扭轉阻礙經濟發展的腐敗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重要改革的其他方面,應確保政府投資和支出的透明度和競爭力,確保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連續性。
但是首先,俄羅斯的勞動力需要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適應21世紀的知識經濟。勞動力的流動性也應該提高,讓人們可以從失業地區向新的機遇轉移。
如果政策組合是正確的,加上政府在適當情況下給予投資和戰略性扶持,俄羅斯企業和投資者完全有可能實現全方位的經濟現代化。
政府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例如在莫斯科郊外打造了一個新的"硅谷",重金打造現代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在2012年,俄羅斯應繼續這些舉措,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