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連結

fb讚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業務技巧 - Google 新聞: 深交所:股票佔家庭資產比重下降(附全文) - 新華網

業務技巧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深交所:股票佔家庭資產比重下降(附全文) - 新華網
Mar 14th 2012, 07:53

    深交所近日發布的《深交所2011年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證券投資者仍以中小投資者為主,而股票在家庭資產配置中的地位有所減弱,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競爭激烈,傭金競爭的空間有限,創業板投資者的群體特徵較2010年繼續有所強化。

    此次調查係深交所自2009年以來開展的第三次年度調查活動,調查問卷由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與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共同設計,主要涉及投資者交易習慣與決策方式、對投資教育以及投資產品的需求、證券公司客戶服務狀況、創業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狀況等方面。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調查為全面掌握投資者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和服務工作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調查結果顯示,證券市場整體投資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小投資者比例有所上升,居民證券賬戶資產量略有下降。同時,股票佔投資者家庭資產的比重下降至29%,比2010年下降近6個百分點,回歸到2009年水平。投資組合更趨多元化,相應地,2011年股票在家庭資產配置中的地位也有所減弱。

    在投資者投資決策特徵方面,調查顯示,投資者較為重視技術指標分析,他人推薦和網絡類媒體也是投資決策的主要信息渠道;多數投資者認為需接受係統的投資教育;投資者對公司債等投資產品和業務存在一定需求空間,當被問及是否願意買入所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發行的公司債時,51%的投資者表示願意。

    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競爭激烈,而傭金競爭的空間有限,投資顧問服務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據介紹,此次調查將投資者分為"整體投資者"、"創業板投資者"以及"非創業板投資者"三類,其中"創業板投資者"是指進行過創業板交易的投資者,這類人群在投資創業板的同時也可能投資其他板塊的股票。

    分析結果顯示,創業板投資者的群體特徵較2010年繼續有所強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多為投資年限較長的有經驗投資者;二是資金實力更為雄厚,創業板投資者2011年的平均賬戶資產量與2010年相比明顯上升,是非創業板投資者平均賬戶資產量的2.23倍;三是投資前決策研究能力較強,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四是更密切借助投資咨詢顧問等專業人士的力量;五是交投更為活躍,綜合投資能力更強。  (胡學文 陳中)

    深交所發布2011年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

    證券投資者仍以中小投資者為主;其投資組合更趨多元化

    日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完成了《深交所2011年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為全面掌握投資者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和服務工作,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此次調查係深交所自2009年以來開展的第三次年度調查活動,調查問卷由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與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共同設計,內容既包括在之前兩年調查基礎上的跟蹤調查,也包含一些新的熱點問題,主要涉及投資者交易習慣與決策方式、對投資教育以及投資產品的需求、證券公司客戶服務狀況、創業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狀況等多個方面。

    為保證調查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深交所一直委托知名調查機構尼爾森(中國)執行此次調查項目,負責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統計工作。調查時間是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調查對象為年齡在25歲~55歲之間目前持有證券賬戶的個人。為全面反映投資者狀況,本次調查依據證券賬戶的地理分布狀況和投資者年齡結構,在全國六大片區各挑選1~2個代表性城市展開調查,分別是:北京(華北)、大連(東北)、上海、杭州(華東)、武漢(華中)、成都(華西)以及廣州、深圳(華南)。

    根據不同年齡段投資者的特點,調查同時採用了券商營業部攔截訪問與網絡在線訪問兩種方式,分別針對50歲以上及50歲以下人群。最終取得的總體有效樣本為2924,標準誤差<3%(置信水平95%);整體投資者城市樣本量為300以上,標準誤差為6%(置信水平95%)。創業板投資者的城市樣本量為100以上,標準誤差<10%(置信水平95%)。(注:本次調查將投資者分為"整體投資者"、"創業板投資者"以及"非創業板投資者"三類,其中"創業板投資者"是指進行過創業板交易的投資者,這類人群在投資創業板的同時也可能投資其他板塊的股票。"非創業板投資者"則是指從未進行過創業板交易的證券投資者,已開通創業板但未進行創業板交易的人群也歸入此類。除此之外,報告中所使用的"證券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或"投資者"等稱呼均代指"整體投資者")。

    有關調查結果摘錄如下:

    一、整體投資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1年,整體投資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佔比由2010年的54%提高至63%(2009年這一比例為51%),其中創業板投資者中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的群體比例超過七成(73%),受教育程度高于非創業板投資者,後者中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群體比例為61%。

    二、中小投資者比例有所上升,居民證券賬戶資產量略有下降

    2011年證券投資者仍以中小投資者為主,超過八成受訪投資者(81%)證券賬戶資產量在50萬元及以下,相比2010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相對應的是,高資產量帳戶比例(賬戶資產量在50萬以上)較2010年有所下降。

    從整體上看,2011年受訪投資者的平均賬戶資產量在41.3萬元,相比2010年(42.2萬元)略有下降。考慮到2011年之前居民證券賬戶資產量是上漲的,且居民收入近兩年是增加的,這一變化可能與2011年的經濟形勢及市場行情有關。

    三、股票佔投資者家庭資產的比重下降為29.0%,投資組合更趨多元化

    相應地,2011年股票在家庭資產配置中的地位也有所減弱。平均來講,2011年股票佔受訪投資者家庭總投資額的比例為29.0%,比2010年(34.6%)下降近6個百分點,回歸到2009年水平。其中創業板投資者與非創業板投資者的股票資產佔家庭總投資額的比重分別下降至35.0%(2010年為40.9%)和28.0%(2010年為31.3%)。

    從投資產品類型來看,投資者在2011年的投資組合更多元化,除股票外,整體市場上投資者購買的投資產品類型以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公募)為主,以貴金屬、投資性房產和政府債券(國債或地方債)為輔。平均每人持有的產品數量(3.84種)比2010年(3.22種)輕微上升。與此同時,各種類型產品在投資者中的滲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和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最受投資者青睞,滲透率均比2010年上升了13個百分點。

    四、投資者對公司債等產品與業務的需求有待開發

    調查顯示,投資者對公司債等投資產品和業務存在一定需求空間,當被問及是否願意買入所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發行的公司債時,51%的投資者表示願意。人口特徵分析表明,對公司債感興趣的投資者人群相對較為年輕(平均年齡36歲左右)且受教育程度較高(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群佔七成以上)。

    五、投資者重視技術指標分析,他人推薦和網絡類媒體也是投資決策的主要信息渠道

    對于最近一次投資的一支股票,65%的投資者表示會通過交易軟件的股票價格走勢、成交量變化等技術指標的分析來形成投資決策,其次有40%的投資者表示通過他人推薦和網絡類媒體(如股吧、論壇、微博等)獲取投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

    比較而言,創業板投資者在決策時的信息來源相對更為多元,其獲取投資信息渠道平均為4.0種,明顯多于非創業板投資者(2.6種),對多種渠道的利用率相對較高,超過50%的創業板投資者會通過交易軟件的技術指標分析、網絡類媒體、上市公司的招股書、定期報告、臨時公告等披露信息和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來獲取投資信息。

    六、多數投資者認為需接受係統的投資教育,並希望下一代在學校接受相關基礎性教育

    調查顯示,77%的投資者表示自身需要係統地學習投資知識與投資技能。同時有高達94%的個人投資者表示在學習證券投資知識與技巧的過程中面臨困難,主要表現有:缺少時間與精力進行係統學習;缺少必要的經濟學與金融學基礎以及缺乏專業人士指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82%的投資者表示希望子女在學校讀書時能夠接受基礎的投資與金融理財教育。

    七、證券公司服務水平逐步規范,風險揭示與適當性管理執行更為嚴格

    總體來看,在受訪投資者開立證券賬戶時,券商進行風險教育及適當性服務的比例持續提高。2011年券商在開戶時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提示的比例由2010年的78%上升為83%;對財產與收入狀況和投資經驗進行了解和評估的比例由45%上升為56%;對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測的比例由47%上升為60%。顯示證券公司的開戶風險教育及適當性服務狀況在2011年持續改善。而在其他產品的風險揭示方面,83%的證券理財產品購買者表示購買此類產品時證券公司均比較清楚地對該產品的風險進行了解釋,與開戶風險提示的比例相同。

    相比2010年,券商更為嚴格地執行了創業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政策。其中創業板開戶風險揭示的比例為88%,較前一年上升了9個百分點;對投資者進行財產收入評估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的比例分別為76%與77%,均較前一年提高了近15個百分點,其他各項服務的執行情況也都比2010年有所改善。

    八、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競爭激烈,而傭金競爭的空間有限

    當問及投資者在當初開戶時選擇證券公司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時,受訪投資者表示選擇開戶證券公司的最主要三個因素依次是"收費合理"(48%)、"交易平臺好"(45%)以及"營業部地點便利"(44%)。相比之下,投資資訊的質量優劣(30%)、是否能提供個性化多元服務(25%)以及理財產品是否滿足需求(25%)等因素的影響則相對次要。

    但分析也顯示,賬戶資產量較大(50萬以上)和受教育程度較高(大專及以上)的投資者在選擇證券公司時對該公司"投資資訊質量的優劣"及"是否能提供個性化多種服務"相對較為關注,這也預示出未來證券公司進行差異化競爭和細分群體精準服務的可能。

    連續三年的跟蹤調查顯示,證券公司傭金率繼續呈現下降態勢,2011年證券公司的傭金率平均為0.11%,較2010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除了深圳外,各地的傭金水平逐年下降,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平均傭金率均低于0.1%,但下降幅度較前兩年變少,顯示傭金競爭的空間已經有限。

    九、投資顧問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調查結果反映,2011年整體投資者中42%的人群目前擁有較為固定的投資咨詢顧問,與2010年相比保持平穩。(這裏的"投資咨詢顧問"包括證券公司客戶經理、證券經紀人及其他有證券投資咨詢資格的從業者。"較為固定"是指持續了一段時間的連續服務,而非只提供一次咨詢)。其中接近六成的投資者表示在決策時會基本依照或主要依據投資顧問的建議,也與前一年基本相同。

    投資顧問為投資者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提供"宏觀經濟與市場走勢預測"、"行業及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主力資金動向"和"推薦理財產品"。其中"宏觀經濟與市場走勢預測"、"行業及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這兩類訊息是目前投資者認為最有效的咨詢服務,而風險控制與資產配置方面的咨詢服務則相對薄弱。

    在擁有固定投資顧問的受訪者中,過半數人群(55%)表示接受的是付費服務(包括直接與間接收費,如購買服務套餐或提高賬戶交易傭金率等)。而在目前沒有固定投資顧問的投資者中,僅有30%的投資者表示願意接受付費的投資咨詢服務。表示不願意接受付費投資咨詢服務的投資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太相信目前投資咨詢服務的品質。

    十、投資者對臨時報告關注度較高,但認可度仍顯不足

    88%的受訪投資者關注過上市公司的臨時報告,其中35%的受訪投資者表示會長期關注並持續跟蹤。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者對目前臨時報告的認可度仍顯不足,當關注過上市公司臨時報告的投資者被問及對臨時報告的格式、真實性、及時性以及充分性的評價時,僅有不到五成的投資者對臨時報告的"格式與行文達到了清晰與簡明扼要的標準"表示明確同意;41%的投資者認為臨時報告的"內容能夠充分反映可能影響股價的重大事件";36%的投資者認為臨時報告的"發布比較及時";而對臨時報告"內容真實準確"這一表述的認可度最低,僅有30%的投資者表示同意。

    十一、創業板投資者的群體特徵繼續凸顯

    本次調查繼續在投資者基本情況、交易習慣等多個方面對創業板投資者進行比較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創業板投資者的群體特徵較2010年繼續有所強化:

    第一,多為投資年限較長的有經驗投資者。67%的創業板投資者入市時間在2006年以前,顯著高于非創業板投資者(51%)。

    第二,資金實力更為雄厚。2011年,創業板投資者的平均賬戶資產量(77.8萬元)與2010年(59.7萬元)相比有明顯上升,是非創業板投資者平均賬戶資產量(34.8萬元)的2.23倍。從資產量分布來看,創業板投資者中賬戶資金量在5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比例為40%,遠高于非創業板投資者相應佔比(16%)。

    第三,投資前決策研究能力較強,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創業板投資者更傾向通過自己研究,從不同渠道獲取投資信息。相對來看,創業板投資者獲取投資信息渠道平均為4.0種,明顯多于非創業板投資者(2.6種),超過50%的創業板投資者會通過交易軟件的技術指標分析、網絡類媒體、上市公司的招股書、定期報告、臨時公告等披露信息和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來獲取投資信息。

    第四,更密切借助投資咨詢顧問等專業人士的力量。2011年,62%的創業板投資者目前擁有較為固定的投資咨詢顧問,比2010(54%)有所增加。有固定投資顧問的創業板投資者中,66%表示"基本上按照投資顧問的建議進行投資"或"投資顧問的建議對我投資影響很大,但我還需自己進行一些分析",高于非創業板投資者(58%)。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接受過投資顧問服務的創業板投資者更願意接受付費的投資咨詢服務,有42%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明顯高于沒有接受過投資顧問服務的非創業板投資者(29%)。

    第五,交投更為活躍,綜合投資能力更強。2011年,創業板投資者的平均交易頻率為8.2次/月,交易頻率比2010年(7.4次/月)更頻繁。同時,創業板投資者表現出更強的綜合投資需求,平均每人持有的投資產品數為6.4種,明顯高于2010年(4.1種)。創業板投資者投資商品期貨、股指期貨、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外匯交易和國債或地方債等產品的比例與非創業板投資者的差距最大,至少高出27%,投資組合明顯比非創業板投資者更加豐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